一、成立該分會的背景、意義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為此,要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大產業,是國之基礎,大力發展新興農業關乎中國的未來。未來五年,我國新農業將迎來黃金增長期。
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尤為突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工作亟需破解的重大命題。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包括質量和數量,符合市場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者的無縫對接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2018年初,國務院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精準扶貧作為新時期黨和國家扶貧工作的精髓和亮點,一直受到習總書記的高度關注。以農業信息科學為理論指導,將農業與互聯網相結合,帶動地方實現農業和旅游文化的雙經濟發展,以信息和知識投入為主體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業將為精準扶貧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解決方式,為此,成立農業互聯網分會具有重大意義。
二、農業互聯網分會的設立將重點解決三方面問題
一是助力地方實現雙經濟(農業經濟和文旅經濟)發展。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近50%,而我國的貧困人口大多居住在偏遠鄉村,受交通及銷售渠道影響,很多偏遠地區的優質特產無法被外界知曉,銷售范圍僅在一縣甚至一鎮之內,農民因此無法擺脫貧困,更無法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文旅產業受經濟影響占比十分微弱。農業互聯網分會將通過在縣域范圍優選資源稟賦好、產業集中度高、發展潛力大、比較優勢顯著的地標性產品,以縣域公用品牌創建和產銷對接為抓手,集中政府、市場和社會資源,全面借力“互聯網+”,打造地方品牌農業、電商農業、標準農業,強力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同時,利用特色產品協助縣區打造文旅產業,通過基于物聯網、無線技術、定位和監控技術,實現信息的傳遞和實時交換,讓游客的旅游過程和當地特色農產品和生態環境相結合,讓旅游更順暢,提升旅游的舒適度和滿意度,為游客帶來更好的旅游安全保障和旅游品質保障,真正帶動縣區旅游與文化傳播。
二是解決當前新農業“互聯網+”發展中普遍存在的五大痛點問題。隨著我國新農業及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利用互聯網增加農特產品銷量不僅帶動了地方特色農業發展,為農民提供了更為寬廣的銷售渠道,也滿足了消費者對優質農產品的實際需求。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信息不對稱、品牌與品質不對稱、品牌與服務不對稱、商家開店成本高、消費者決策成本大等五方面產銷問題。農業互聯網分會將通過整合政策、媒體、渠道等多方資源,讓消費者旅游者雙角色合一,打破信息壁壘,樹立品牌標桿,承擔起整頓網購秩序、凈化網購環境的社會責任,切實維護合法合規商家及消費者利益。
三是解決去偽存真問題。近年來,我國農業品牌建設蒸蒸日上,各地對特色農產品進行深度挖掘,并通過“一縣一品”等模式有效促進產區農村經濟發展。但與此同時,品牌保護卻相對滯后,但凡產品小有名氣,產區內“搭便車”、蹭品牌等假冒現象就會出現。以五常大米為例,黑龍江五常大米2017年的年產量最多只有105萬噸,但當年全國市場上標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萬噸,這意味著,市場上90%的五常大米都是摻假的。由此可知,五常大米作為全國馳名的地標類產品,無論是在互聯網電商平臺還是線下實體銷售點,都已成為品牌假冒的重災區,這既損害了正品農業企業和農民的利益,也使得消費者利益受到損害,更嚴重阻礙了當地農業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為解決當前仿冒品泛濫、真假難辨的問題,中國農業互聯網分會將通過聯合第三方權威機構共同樹立品牌標桿,利用官方平臺公示,為優質品牌廠商背書,提升產品公信力,幫助企業避開無序競爭。
聯系方式:
地址: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崇文街2178號奧精健康科技產業園B座12樓東1-2號
理事長:王英杰
秘書長:朱冬梅
副秘書長:譚玉明
聯系人:朱冬梅(18612518999)
郵箱:923370713@qq.com